力合成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9:33:52
力合成说课稿

力合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合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合成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力合成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个力学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线运动、安培力、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对现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2)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3、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共点力的合力。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为主线,综合运用讨论、讲解、演示、实验、课件、学生参与等。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三、说学法:

< ……此处隐藏2210个字……

三、对教学过程的够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引出新课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否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

(1)例题解析

本节教材的例题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讲解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行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他们熟悉的标量运算规律来想问题。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对此可以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F 和F 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夹角 = , , , , 时的合力F的大小。此时学生会发现: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甚至等于某一个分力,并且夹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学生发现这规律后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可以用模拟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具或相应的计算机来证明,同时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实验以减少误差。(水平使用弹簧时要从新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深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万不要硬凑数据而使实验十全十美毫无误差。)

2、在教学过程中作图要规范,分力、合力的作用点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作图细节还没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师的作图是他们最好的模范)

3、注意调控课堂节奏,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手慌脚乱实验无法进行。

4、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力合成说课稿5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理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力合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