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 ……此处隐藏11644个字……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0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