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5 09:50:03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1

【学习重点】

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通过练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默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探究活动

(一)、亮标明确

(二)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褴褛( )、牡蛎( )、别墅( ) 恭维( )

计较( )煞白( ) 糟蹋( ) 流氓( ) 女婿( )

嘟哝( ) 撬开( ) 阔绰( ) 栈桥( )

1、解释成语

与日俱增: 狡狈不堪: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3、文学常识: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作者是 , 国19世纪后半期 家,他与 国的 、 国的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他的成名作为《 》代表作有《 》、《 》、《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 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对学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的作用是

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 一人称来写: a 、 b、 。

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 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 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5、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6、“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 、回标测试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 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样这象于勒:”

1.文中的“我”指 ,“我们”包括 。

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人物的?

3.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父亲”见到于勒象是碰到瘟神一样。请将词语写在括号里。( )

4.这段文字深刻揭示出男主人公 的复杂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 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 ……此处隐藏6502个字……>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二、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共性——善变的性格

3、自主讨论法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三、学法指导

本文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在构思铺排时抓住一个“巧”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二学过一篇《变色龙》还记得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变色龙”是指谁?为何称之为“变色龙?有何特点?”

明确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特点——善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 ↑ ↑

恐怖 流氓,坏蛋 不安

是他→流氓

↑ ↑

哆嗦打听 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

对 民,爱慕虚荣。

比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⑵ 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2、难点:

⑴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⑵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五、布置作业

1、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3、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